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随文练笔应找准落笔点 《教育导报》(2010年10月16日)  

2010-10-16 16:52:26|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张道明

前不久,笔者有幸聆听了一节语文课。执教者上的是《燕子专列》(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课)。课临近尾声,教者引导学生开展了写话练习。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小燕子就要走了,如果你是前来送行的人,你会对小燕子怎么说,请你写一写。

  (生埋头认真写着,5分钟后)

  师:请写好的同学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师:好,请同学来读一读。

  1:小燕子,希望你一路平安。

  2:小燕子,请你们多保重,一路顺风。

  3:再见了,可爱的小燕子,欢迎你们明年春天又来这里作客。

  …………

  师:同学们写得很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让我们一起为小燕子祝福吧!祝愿它们一路平安!

  思考

  评课时,大多数教师认为,上述教者为学生提供了练笔机会,读写结合,是该堂课的亮点,值得借鉴。对此,笔者有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认,案例中的教者确实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机会,但问题是,练笔内容与文本有些出入。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讲了瑞士居民,特别是一个叫贝蒂的小女孩,冒着严寒风雪,救助燕子。本文中,人们是助人者,小燕子是被救者。倘若,此时有话想说,也应该是接受帮助者(小燕子)对救助自己的人们表达谢意,而并非是人们对小燕子说。不难看出,上述案例中写话的落笔点偏离了文本的主旨,有悖于课文情境。

  细细研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人们冒着严寒风雪救助燕子,正是文本的情感蓄积点,学生的兴奋点。此点,教材中已有提示。其一,课文最后这样写到: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其二,课后有一则小练笔: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基于此,笔者以为,教学时若能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展开想象写话,课堂练笔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我们可以这样导入练笔:同学们,小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地叫着,它们在说些什么呢。现在,你们就是被救助的小燕子,马上要离开瑞士这个国家了,离开这些历尽千辛万苦营救你们的居民了,离开你们的救命恩人小贝蒂了。此时此刻,请把你们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这样的写话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童心稚语自然流泻而出。这样的练笔,让学生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借写话倾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替燕子与瑞士人民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于生而言,这不止是一次写作的练习,更是一次情感的升华,精神的洗礼。

  笔者愚见,随文练笔,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着眼于文本的主旨和表达方式,找准课堂练笔的落点和切入口,设计合乎学生生活实际、认识水平以及文本特点的练笔方式。

  (作者单位: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柏杨小学)《教育导报》(2010年10月16日)

  评论这张
 
阅读(791)|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