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明
|
近期的《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课堂版”刊发了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的有关教材研读的一系列文章,提出了有效研究教材和处理教学内容的策略,引发了笔者对文本解读的思考。那么,除陈教授所谈到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呢? 题目是进入文本的第一把钥匙。每一篇文章都有题目,题目往往蕴涵深意,或点明主旨,或概括内容,或呈现人物,或交代地点。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妨先从课题入手,细细把玩题目,品出一番滋味来,文本内容也就略知一二了。 文眼,即文章的眼睛,表露主题的文字。文眼是文本解读的不错切入点。文眼一般藏在何处呢?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一书中指出:“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比如,《詹天佑》一文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此句即是文眼。文本解读时,由此进入,詹天佑杰出在何处,爱国表现在哪里,当教师有了这样一番解读后,教学时就可由此发问,迅速切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 变换,往往是课文脉络之所在,这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切入点。备课时,教者可以抓住一个“变”字为切口贯穿全文,内在的或外在的变化、思想的变化或情感的起伏、态度的冷暖或外貌行为的变化等等,皆可进行解读。比如,《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我们就可循着巨人的情感态度变化解读文本:当孩子到花园玩耍时,他恼怒和讨厌,当驱赶走孩子后,他心里感到寒冷寂寞,于是渴望欢迎孩子来游玩,孩子们的笑声充满了整个花园时,他又非常开心。触摸到巨人的情感变化以后,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一个核心问题:巨人对孩子们的态度先后有什么变化?起先怎么样,接着怎么样,后来怎么样,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当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搞懂这些问题时,自然也就读懂了文本,即依照主人公情感态度的变化来行文。 重点句段,常常是文本的点睛之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解读文本的重要切入点。比如,《穷人》一文中,描写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一段,堪称文本的精华所在,是托尔斯泰写作特色的表现。有位教师解读文本时,抓住此段中“忐忑不安”这个词语,设计了“一问‘忐忑不安’”——“二问‘忐忑不安’”——“三思‘忐忑不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读、思、议、写中感受桑娜“忐忑不安”的背后让人心酸的家境,感知、理解、体会桑娜和渔夫源自心灵深处的善良、勤劳以及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的美好情愫。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此话道出了文本解读之重要!文本解读的方法很多,我们只有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之后,根据文本的特点,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读厚再读薄,“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课堂教学才会简约而丰满,厚重而灵动。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