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以学定教”,教学内容价值的追问  

2011-05-08 22:04:59|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4a2e070100r3o3.html  

“以学定教”,教学内容价值的追问

——《鲸》的课堂观察与深度思考

福建  曾扬明

 “以学定教”,主要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理念,把教的目光铆定在学生的“学”。它包涵两个层面:

▲ 课程内容层面:以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 教学策略层面:以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方法

过去,我们谈得较多的是教学策略层面,即从“教”的角度,思考用什么教学方法来体现“以学定教”。“学生需要什么”, 应从课程内容层面,探讨教学内容的确定,这样思考“以学定教”,或许更有价值。笔者以一篇说明文《鲸》的课堂观察为例,对其教学内容价值追问。

一、课堂观察:学生实际学了什么?

1.课例呈现:从学的角度看教学内容价值

我们选取了一个优秀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鲸》的课例,观察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产生的教学内容,再从学生的角度看看,学生实际上学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鲸这个庞然大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浩瀚无垠的大海就是它自由自在的乐园(板图),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要继续在书本中学习有关于鲸的知识,还要通过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更好的学习课文。现在,先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回忆一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鲸这种海洋生物?

生:体形、进化、种类、繁衍、生活习性(进食、呼吸、睡觉),

 师:非常全面,请坐。那么在关于鲸的这么多特点中,给你印象最深,你最想了解的是哪方面?

 生:体形、呼吸、体形、体形……

    师:噢,我听出来了,大家都对鲸的体形特别感兴趣,是呀,老师也和你们同样好奇,鲸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谁来读一读描写这个内容的段落。

生:读1段。

 师:字句流畅,非常好,那从这段话中你了解了些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我从第一句,鲸是比象大的多的动物,我们都去动物园里看到过象,感觉大象就已经够大了,可是鲸比象还要大的多,我体会到鲸可真是个庞然大物。

师:是呀,大象就很庞大了,可是和鲸一比,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同时播放课件。这鲸可真是比象(大的多)的动物。这里作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对不太熟悉的鲸有了更形象的了解。

生:我给他做补充,我从资料上了解到,一头鲸相当于29头大象,230头牛,大象大家可能没有见过,但是牛大家都很熟悉,230头牛,可想而知,鲸有多大。

生:我从“人要是站在它的嘴里......”这句人举起手就够高了,但是还摸不到鲸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已经很占地方,但是在鲸嘴里却显得很宽敞,鲸的嘴可真大。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叫做很宽敞。(播放课件)

生:老师,我从“……舌头…….”这句话舌头只是鲸身体上很微不足道的一个部分,都有那么大,可想而知这头鲸有多大。而且,我还知道了这里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鲸舌头很大。

 师:那 17米有多长呢?你们看,可以容纳六、七辆小汽车一字排开,鲸的身子可真长呀!这几位同学抓住文中几个关键词体会到了鲸的身体是如此的庞大,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感受鲸的巨大。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从身长、体重、大小对鲸的体形有了形象的认识,相信,现在同学们对鲸的其他特点也是兴趣倍增,那就用我们刚才学习课文的方法,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上网站查询,关于鲸的资料,大家可以有目的的借助这些资料进一步学习好课文,学习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一个小提示。

课件:1.选择对于学习课文有帮助的资料;

2.学习的过程中要依靠课文的重点的字、词、句去体会鲸的特点;

3.注意思考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师:特别喜欢的部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把你想说的话标记在旁边,开始吧。

生:自学其他部分

 师:我看到同学们借助课外知识学习课文非常认真,那么你重点学习了鲸的哪部分特点,给大家来说一说吧。

生:老师,我们两个人共同学习了鲸的进化这个部分。

师:请等一下,老师把你们学习的内容广播给其他同学,大家看到了吗?好,开始吧!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吗?你是带着什么感情去读的)噢,老师从他们的回答和演示中听明白了,鲸的确是哺乳动物,可是,我就不接受这种说法,明明是生活在水中,可以自由自在游泳的鲸鱼,为什么是哺乳动物呢?(作比较)

师:那课文中还有哪些特点说明鲸是哺乳动物呢?鲸的这个特点也说明它的确是哺乳动物,可是我们就不能在水里呼吸,鲸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么解决呼吸问题的呢?

 师:原来这高低不同的水柱是鲸用肺呼吸的产物啊!那你能把鲸的这种特点读出来,我听你把“必须”这个词读的特别重,为什么呢?

 师:我被你们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说服了,鲸虽然生活在海洋里,但它却靠肺呼吸,胎生,这确确实实都是哺乳动物的特点,原来鲸只是体形象鱼罢了,那么这个体形像鱼的哺乳动物又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呢?

师:如此庞大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意识竟然这么强?真出乎我们的意料。

师:鲸还有哪些生活习惯呢?原来,鲸的食量这么大,进食方式这么奇特。大自然真神奇。请大家练习朗读,把鲸这种奇特的进食方式展示出来。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对生1:先来读读须鲸是怎么进食的,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吃惊,再读读这句。 

师对生2:xxx——真是大食量,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对生3:xxx——分析五个动词,你们看他多善于从字里行间去学习呀!说得这么好,你来读一读吧,谁和他有同样的感受也来读一读吧!

师:请女生来读读须鲸进食的方法。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齿鲸的进食特点。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段须鲸和齿鲸进食的录像,相信对大家理解鲸进食的特点有帮助K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你们读须鲸,你们读齿鲸。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对鲸的知识有了比较整体全面的了解,我们知道了鲸的体形巨大、它用肺呼吸,是胎生,属于哺乳动物,但却生活在海洋里,他们的食量大的惊人,而且睡觉的时候喜欢聚在一起,多么神奇的生物。同时我们还掌握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这样一些说明方法,刚才在学习过程中,还对鲸有哪些课外的了解,我们交流交流。那么回家以后试着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学习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这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应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知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面对一篇说明文,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我们对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发言,分别摘录并作了概括,便于清晰这堂课所产生的教学内容:

 

教师教的内容

学生学的内容

观察者语

引导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鲸的体形。

了解到鲸的体形、生活习性,明白鲸是哺乳动物。

鲸的生活习性,学生自己能读懂,应在学生已知范围。

借网络上鲸的知识辅助课文,对课文中所用说明方法的陈述性知识了解。

 

感情朗读课文,结合网上搜集的资料,学生初步懂得举例子、例数字、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基本概念。

学生懂得了说明方法的概念,并不代表学生懂得运用说明方法。关键是学生要懂得这样写的好处,还能掌握说明方法程序性知识。

小练笔:“鲸”的自述

 

课后作业,小练笔(言语实践,学说明方法表达)。

课后完成的作业,难以保证学生落实。再者,从儿童的外部入手布置言语实践,忽视儿童的内心需要。

 

 2.观察维度:从教的内容考察学生学的内容价值

从教育的角度看,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学,课堂中所产生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儿童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所教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需要一致,才算是一节有效的课。针对目前语文学科的文选型教材,每篇选文承载的“语文”很多,也很广。如《鲸》这一课,可以教鲸的生物知识,可以教说明方法,可以教课文中的比喻句句式,可以教课文的表达顺序。然而,一篇文章一旦选入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便应有相对确定性,即课文“教什么”可依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就是体现“以学定教”。目前,不少老师教的内容,往往和学生的需要不一致,如此,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区别。上述《鲸》这个教学片断,从学的角度追问: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学的需要一致吗?下面我们对这位老师在课堂呈现的主要教学内容作分析:

▲ 第一环节:了解课文中鲸的知识——实际上是学生的已知。

课始,老师问学生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鲸,然后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份来学,学生直接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学生的发言内容不难看出,学生对鲸的生物知识(体形特点)说得全面,且准确。你看,学生学的是鲸的生物知识,还停留在教材的“原生价值”的层面上,岂不是生物课?从学的角度看,学生需要的不是鲸的知识,而是课文为何这样来写鲸的体形。当然,“鲸的知识”要不要教?要教,但应放在第一课时,作为学生第二课时的阅读的起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重点应落在“为何这样写鲸的体形”。

▲ 第二环节:学生借助网络“鲸”的资料,再次体会鲸的特点,同时了解说明方法的知识——实际上是说明方法知识的传授。

从上面实录的第二环节来看,我们看到的,学习内容还是“了解鲸为什么是哺乳动物”、“鲸的生活习性有哪些”等。更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如,“先来读读须鲸是怎么进食的,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你来读一读吧,谁和他有同样的感受也来读一读吧!”面对说明文,这样的感情朗读价值何在?再者,老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把说明方法(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概念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懂得了这些说明方法的概念,能证明学生学的价值吗?可以肯定,说明方法的概念化,抽象的理解很难化作学生的言语行为,所学价值有限。

▲ 第三环节:作业练习(小练笔——鲸的自述)——实际上是当作学生的言语实践。

这样的作业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内容,本是好事。但,学生在课后完成,我们无法考究其作业质量如何。现实中,我们多数常态课的小练笔,习惯于这样做了(放在课后)。在老师讲完课文,学生课后言语实践作业,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内容是外在的,也就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更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从学生学的需要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作业布置,而是能在课堂中进行言语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某种能力。

可见,我们老师在教之前,必须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学生不知道的,再通过言语实践转化为相应的课程内容,才是有价值的。

二、从学的角度,对教学内容价值的深度思考:

那么《鲸》这一课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如何来确定此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需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

1.教材观:解读要定位好文体。翻开人教版实验教材,大多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我们的课堂,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比比皆是,即“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我们知道,每一种文体都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因此,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比如,诗歌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意象”、小说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等等。

我们讨论的“文体教学”,决不是狭隘地指“文体知识教学”,将“文体教学”简单机械地理解为“文体知识教学”必然陷于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比如一讲说明文,就把说明方法的概念来要求学生对号入座,一讲小说就把小说三要素拿出来灌输课堂,一讲散文就抓住“形散神不散”这根救名稻草将“形”“神”分离。这种机械沉旧的“文体知识教学”是违反阅读规律的,是反语文的。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分辨清楚特定文本的文体,其主要目的在于以“文体”为着眼点更好地确定该文本的教学内容。说得直白一点,“定位好文体”,就是要思考文体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王荣生教授指出,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事实上,一个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合宜,的确直接决定语文课成功与否。

那么,《鲸》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文体,如何才能更好地选择出一个文本合宜的教学内容呢?非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的课程标准里面也有写道:“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文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及科学思想,在具体阅读中要能抓住说明内容的要点,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其关键词“科学”“了解”,一个是体现说明文的语言是讲究科学的,不像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诗意。一个是了解说明方法,不是传授说明知识,而是了解其方法。可见,《鲸》这一课要教的是:文本选择怎样的语言来阐述,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鲸的体形和生活习性。鲸的体形和生活习性,可以用见闻(记叙)、童话、还可以用科学的文字来表达,为何此文用了较多的数字、举例、比较方法来表达?这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样表达,更容易让鲸的体形和生活习性,科学且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儿童观:重构要在已知中揭示未知。已知与未知,基于儿童学习需要的层面去思考,就是要在已知的基础上,走向并揭示未知。从已知中揭示未知,这一点,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不同,如数学学科教“三角形面积”知识,在学生还没有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直接走向未知,教给学生求三角形面积办法即可,学生从不懂到懂。而语文学科,学生还未进入文本前,学生已有言语经验,特别是我们目前的文选型教材,一篇篇课文不教,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言语经验,读懂他应能读懂的内容。拿《鲸》这篇课文来说,我就曾作过调查,在学生刚接到课本后,学生读完两遍,就能写下自己读懂的内容,如下:

“鲸是哺乳动物,他的体形很大,刚生出来的也有七千公斤来重。”

“鲸是用肺呼吸的,它一次能吃下两千多公斤的小鱼或小虾。”

“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鲸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两大类,须鲸和齿鲸”

也就是说的鲸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在老师还未教之前,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应不难解决。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再来教这些内容,意味着重复学生的已知。上面的课例“感受鲸的体形”的环节中,老师让学生找出表现鲸“大”的语句,学生准确地找出了写鲸与“大象”、“猪”的句子,还能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并没有感受到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足以证实,在教学生已知的内容。笔者提出:课堂上,老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看似懂的东西陌生化,从已知转向未知。那如何转化为未知呢?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内容(以感受鲸大为例):

▲ 出示另一类关于“鲸”的说明文字。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鲸的身体很大。鲸的体形像鱼,呈梭形。头部大,眼小,耳廓完全退化。颈部不明显。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多数种类背上有鳍;尾呈水平鳍状,是主要的运动器官。有齿或无齿。鼻孔一或二个,长在头顶上。整个身子没有毛(有许多种类只在嘴边尚残余一些毛)。

▲ 拿上文和原文第一自然段对比读。读这段话后问学生:你感受到什么?(鲸的体形)再把这段话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比较:同样写鲸的体形,看看课本上的文字和这段文字有什么不同。显然,学生从两个不同文本的比较中,悟出课文中的内容用了数字、举例、作比较的办法,更能突出鲸的体形大。

▲ 改变原文内容。假如把课文里的数字,以及鲸和“大象”、“猪”比较的语言抽出来,看看,内容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改变,学生会所悟:为了突出鲸的体形大,课文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的办法,这也是科普说明文表达的一种方法。

这个内容的呈现过程,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走向未知,从而懂得课文的表达妙处。

3.课程观:设计要回归“符号实践”。教材中的选文,是由一个个汉字符号组成的,语文教学原本就是使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简单地说就是认字和用字的实践。过去的教学,我们往往注重符号的研究,也就是说把语言文字本身和它的使用实践全部变成研究对象,转变为或肢解为对字、词、句、篇、语(法)、文(法)等的“深挖洞”。“符号实践”成为我们关注的课程观,“符号研究”和“符号实践”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产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上述课例中,执教老师由于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的偏离,产生的内容偏向“鲸的生活习性”研究,而说明方法概念的提出或结论性的提出,看不到学生实践说明方法的言语实践。笔者就建议果把“鲸的自述”贯穿教学过程,这样,就能突显语文的本体。我建议这样操作:

▲ 在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后。策划这样一个言语活动情境:假如一家海洋馆要有鲸的解说文,如何把下面写给成人看的文字改为既生动形象又符合科学逻辑写给我们的儿童看的说明文字呢?(附上说明性文字)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有的鲸身体很大。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即潜入水中,可以潜泳10~45分钟。一般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胎生,通常每胎产一子,用乳汁哺育幼鲸。但许多人分其为鱼类,事实上它们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在希腊,“鲸”这个字代表海洋巨兽。我们把鲸类分为两群:齿鲸类:有齿的海洋巨兽,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如:抹香鲸、逆戟鲸、海豚、鼠海豚。须鲸类:有胡须的鲸,主要吃小鱼和小虾。事实上这些胡须是长在嘴内的折角形齿片,用于过滤水和捕捉鲸所食用的虾和其它小动物,这些齿片就代替了牙齿。鲸是胎生,生下来时就很大,寿命也很长。

▲ 学生读完这段文字后,可根椐课文的内容,以“鲸的自述”为题,让学生以“鲸”的身份改写原文。在改写的过程中,渗透如下教学内容:

(1)改写过程中,拿上文和课文比较,体会文中例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读者对象可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改写能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

(2)在改的过程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说明言语,只是换一种角色进行叙述。(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3)提醒学生,叙述的顺序可以改变,可不按课文的顺序来说明。(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样的教说明文,前文所述的课例,执教老师是通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鲸的生活习性或说明方法。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自身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对鲸的认识,或对说明方法的掌握,回归到发展人的本体。

  评论这张
 
阅读(19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