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一笑”“一摸”“一摇”:品出语文味  

2011-06-30 23:21:56|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柏杨小学    张道明

最近,我听了校内一节公开课,内容是《顶碗少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一位少年表演顶碗,连续两次失败后,第三次终于成功。其中有个教学片段,颇能带给我们思考和启迪。
教学片段:
(学生熟读课文之后)
师:少年表演顶碗连续两次失败后,第三次成功了,是老者给予了少年“法力”。会读书的同学是用两只眼睛,一只看文字,一只透过重点文字看背后的意思。你们觉得这句话中哪些是重点词语?
生:微笑。
生:抚摩。
生:轻轻摇。
生: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者的——
生:神态、动作、语言。
师:真会思考。同学们从老者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出了什么呢?请边默读边批注感受。
(学生专注地默读批注)
生:我从微笑中读出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支持!
生:我从抚摩中读出了老者对少年一种深深的爱!
生:我从轻轻摇中感受到了老者给予顶碗少年的莫大安慰与信心。
师:这“一笑”,笑出老者对少年的——
生:鼓励和支持。
师:这“一抚摩”,抚摩出了老者对少年的——
生:深深的爱。
师:这“一轻轻摇”,摇出了老者对少年的——
生:安慰和信心。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此情老者嘴里低声说了句什么话呢?
生:师傅相信你能行!
生:沉着冷静,你一定会成功!
生:别慌,慢慢来,相信自己!
…………
师:是啊,这“一笑”“一摸”“一摇”“一说”,包含了老者对少年多少关爱与鼓励,给予少年无穷的信心和勇气,终于迎来了成功的表演。把刚才你们的感受带进去读读,好好体会。
…………
细细品味上述教学片段,教者并未逐段串讲课文,而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奔学生心中的“重点”——第三次表演。教者抛出疑问“少年表演顶碗连续两次失败后,为什么第三次能成功”,引导学生默读勾画重点语句,即描写老者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并展开丰富联想,想象老人一系列肢体语言和有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这就使学生较为容易走进老者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人物的情感脉络,从而与文本以及人物发生心灵的共鸣。此时,再带着自己的感受体会朗读,自然会入情入境,声情并茂。此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且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习得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传递人物情感这种表达方式。
教者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人物动作、神态的语句,透过文字感悟人物内心活动,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此文刊发于《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课堂版”2011年6月29日)

  评论这张
 
阅读(19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