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有效评课的“四多四少”《校长参考》2011年10期  

2011-10-19 18:14:50|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有效评课的“四多四少” - 沧浪居士 - 沧浪居士

      

有效评课的“四多四少” - 沧浪居士 - 沧浪居士

 四川屏山:张道明

最近,笔者参加了几次教学研讨活动,发现老师们评课,说不到点子上,发言缺乏含金量,不能给与会者带去有益的思考与启迪,致使评课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有效评课需要做到“四多”“四少”。

多提一些不足与缺憾,少一些溢美之词。当前,公开课总被人们有意无意中赋予了过多额外的价值和功能,而丧失了本性,导致评课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难以维系,缺乏专业高度和批判的眼光,容易陷入就事论事,一团和气的泥淖。评课者大多认为教者辛辛苦苦上了一节公开课,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多表扬才是。或出于顾及上课教师的感受,或碍于情面,怕伤了其面子,影响彼此之间的和谐,而只说优点,闭口不提缺点与不足。这样的评课的确能让人听着悦耳,心里舒坦。但我们似乎忘了评课的真正意义之所在——真诚切磋,彼此进步,共同提高。不可否认,由于教者自身局限性,往往看不清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教者除了需要获得他人的鼓励与赞美外,更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善意的“挑刺”,批判地汲取各种建议,以此激发自己去思考,改进教学。此时,那些批评之声,无疑是一剂最好的良药,或许能给执教者以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同时给其他人带去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基于当前评课现状,笔者以为,评课时要说够亮点,更要说透问题。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真正的评课,需要大家抛开成见,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彼此的观课感受,互相探讨更适合学生的教法,一起进步,这才是评课的应有之意。因此,我们评课时要敢于冲破传统和世俗观念,注重实效,实事求是,既要把优点说够,给教者以鼓舞,又要把缺点说透,给与会者以启迪。这样的评课,才能真正促进教者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给听课教师带去思考与启迪。

多评学生的“学”,少评教师的“教”。现实中的评课,往往较多地关注教师自身的素质,如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教学语言,等等。换言之,我们的关注点,常常聚焦在教师身上,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以及“三维目标”。诚然,评课不能忽视教师的“教”,但我们更应该明白“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

笔者参加过多次评课活动,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教师基本功扎实,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富有亲和力……”等云云。整个评课过程中,鲜有教师提及“学生”二字,更不用说从学生角度来谈谈这节课,说一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状态、情绪态度等。可见,教师们评课时,大多盯着教师,而忘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忽略了教师是怎么引导学生“学”等客观事实,这样的评课,显然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了。

有效评课,要评教师的“教”,更要评学生的“学”。比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参与面有多大,参与教学的效果如何;学习情绪是否愉快有效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敢于质疑和主动释疑,是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等等。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才能不断改进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样的评课才是科学而有效的。

多理论联系实际,少泛泛而谈。笔者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在评课环节时,老师们说:“张老师这节课上得很高超,精彩的演绎,带给我们很多收获。”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受益匪浅。”“上得好!”等等。显然,上述评课空乏,不具体,难以给与会者带去深度思考和有益启迪。

有效评课要真正带给大家思考和启发,需要就“课”论“理”,有理有据。“理”就是新课程的理论、理念,“据”就是具体课例。评课时,要以执教课例为依据,或先描述课例,再道出隐含于课例背后的理论或理念;反之亦可,先说理论或理念,再描述课例。这样有理有据,避免空发议论、滥贴标签,才能让人信服,颇受教益。比如“这节课让我获益匪浅”,就具体说出一二点收获来,又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应点出何处体现什么新理念,说出几点来,再如“真实、扎实、朴实”,真实在何处,扎实在哪里,联系具体教学环节,点出一两点。这样的评课,既有一定的理论引领,又有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可感,能给教师们在教学行为上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指导,在专业发展上给予一定引领提升。

有理有据地评,比如“张老师的课堂导入很有特点,从学校的标语‘建书香校园’入手,问学生读过哪些书,书中有哪些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用一句‘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很多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地引到了本节课的主旨——抓住人物特点,写具体。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记忆,盘活了储存于学生大脑中的人物形象,再顺势转入课文中人物形象,切入课题:抓人物特点,写具体。导入无痕,切入巧妙。”如此评课,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可感,带给别人的思考与收获,可谓多也。

多角度思考,少面面俱到。笔者发现老师们的评课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比如导入环节,教学设计,点拨引导,教学智慧,读写结合,等等。但每一点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没有深挖,没有说透,这样的评课缺少思维深度,于教者和听者而言,启发甚少,收获不大。

不可否认,一节课值得评判的地方肯定很多。比如,导入,结课,教学机智,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等等,都是值得观课者细细品味,进而评判。但是,我们观摩完一节课后,课堂教学一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因此,评课时就应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表达出来。倘若是带有明确主题的观摩课、研讨课,或者自己最近正在思考主题与研究方向,那么我们就重点观察评价与主题或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环节,把它说透说深,甚至旁征博引,引入相关的课例内容,或作纵身的剖析,或作反面的论证,让自己的评课深刻而丰厚,这样会带给与会者更多的思考与启迪、借鉴。比如,观摩了《伯牙绝弦》的教学之后,笔者就该堂课的“练笔”环节,引入了本课的另外两种“练笔”,针对课堂练笔的“切入点”作了较为深入剖析,练笔的切入点,应该选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准“切口”,用具体的例子进行了阐释。这样的评课,抓住一点挖深挖透,颇能带给老师们思考与借鉴。

有人把老师上课必做“画龙”,把评课比作“点睛”,这个比喻颇为形象地道出了评课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重建教研文化,营造良好的评课氛围,努力做到“四多四少”,才能真正让评课落到实处,让教者因评课而得到提升,让观者因评课而获得思考与启迪,惟此,我们的评课才可能具有实效性,而不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低效甚至无效。

有效评课的“四多四少” - 沧浪居士 - 沧浪居士

  评论这张
 
阅读(272)|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