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明
近日,笔者参加了某校升旗仪式,五星红旗随着喇叭里的国歌声冉冉升起。孩子们的歌声稀稀拉拉,有的嬉笑打闹,甚至有老师交头接耳。原本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就如此草草完事。
众所周知,升旗仪式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少学校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常规动作而已,并未深入思考它所能带给学生思想上的深远影响和作用。其实,仪式教育的作用,古人早就说过。《学记》中有关“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记载充分说明了仪式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仪式教育是以仪式为载体进行知识、情感等传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人们通过一个个具体活动实现增长知识才干,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那么,学校的仪式教育究竟有何作用呢?
仪式传递着社会的主流价值。仪式往往是在一定的时空里,由某些特定的人聚合在一起,完成规定的某种内容和动作。它往往表达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参与者,趋近主流价值,衍生出符合主流思想的言行举止。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普世价值。升旗仪式所营造出的庄重与严肃的氛围,颇能培植我们对国旗的敬畏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国家和革命先烈,进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舞其积极向上和奋斗进取,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此当是升旗仪式所要向学生传递的价值和信息。
仪式能让参与者产生一种凝聚力。一般而言,仪式通常将同一类人群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共性,更容易沟通及形成共识,因而也更容易产生凝聚力。参加仪式的人常常有着某种共同的志向和愿望,产生一种总很强的凝聚力,使得彼此的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比如,学校运动会开幕仪式,伴随着雄壮嘹亮的运动员进行曲,各个班级学生精神抖擞地列队而行,此氛围往往能催生一种凝聚力,激发其集体荣誉感,共同形成一股力量,为班级荣誉而战。这种仪式所传递给学生的力量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及的。
仪式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仪式自古有之,每一种仪式大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举行仪式实则是传递某种文化,传承一些传统美德。尊师爱师,可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列次序中可见一斑。古有拜师、谢师仪式,意在倡导尊师重教的传统风气,教育学生心怀感恩之心,心存孝敬之意。而教师节举行仪式,无疑是一种传递尊师文化,传承敬师美德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学校都会在教师节举行仪式,全体学生集合于操场庄重地向全体教师行三鞠躬之礼,并齐呼:“感谢恩师辛勤培养!老师节日快乐!”此仪式把爱师敬师的种子根植在孩子心里,它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仪式具有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不可否认,仪式教育的目的具有多样性,然而褒美贬丑、扬善弃恶,无疑是社会主流仪式活动的永恒主题。故仪式具有较为明显的激励鼓舞作用以及积极的导向功能,常常使参加者引以为荣,心生无限自豪,甚至感染旁观者的情绪,使其心生羡慕之情,而仪式上的主角,更是大众目光关注的焦点,成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比如,大凡学校每期都要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旨在表彰品学兼优的学生,表其品德,彰其学习,激励其善行好学,为其颁发奖品或奖金,合影张贴于校园橱窗。此举无疑在群体中树立了学习的标杆,鼓舞大家积极向善尚美,引导众人主动进取求好。这就是为什么每所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的原因所在,其所带给学生的激励力量,引导其修身学习,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可见,仪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别的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特殊效应,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育者应清醒地认识到仪式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雕塑其人格心灵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各种教育仪式,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经年累月的浸润与濡染,惟此学生心中的“仪式”之花才会绽放。
(本文发表于2012年8期《基础教育论》小学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