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教师听课“三忌”  

2012-06-13 17:49:29|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教师听课“三忌” - 沧浪居士 - 沧浪居士

  

 

□张道明

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时下,不少学校的听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稍加留心,不难发现,教师们的听课行为较为“随意”,致使听课效果大打折扣。有效听课,需努力避免“三忌”。

一忌:听课前毫无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听课亦然。有老师可能会问,上课需要准备,难道听课也需要准备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现实是,教导处通常提前一天安排听课,次日,教师们便带上听课本,急匆匆地走进课堂,坐在教室后面奋笔疾书课堂实录。笔者发现,这种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稀里糊涂地听,没有目的,没有问题,不熟悉教材,不了解内容,所获非常有限。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课标对该内容的描述等,听课者更是“云深不知处”了。没有了解,也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对于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重难点是否突出,不甚明了,自然也就无法评判教学的优劣好坏,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以为,听课教师在走进他人课堂之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其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课文在整本教材,乃至整个学段中的地位、作用;看看教材、教参,名师的教学设计和实录;设想自己来上,“某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预设解决策略”“自己教学的疑惑”等等。这样,自己在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看看教者怎么做、如何解决,这样做高明在何处或不足在哪里,思考改进办法等等。还可以把这些思考梳理形成文字,备随时查阅。这样的听课,是带着思想进课堂的,有备而来,自然满载而归。

二忌:听课时心不在焉

在一些听课现场,笔者总发现一些“风景”, 坐在教室里的听课教师千姿百态,或不时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或坐立难安,急欲下课;或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大声谈笑;或时出时进,接打手机;或精力不集中,伏桌而睡;更有甚者,听到中途就“撤退”。上述种种不良现象,既让自己没有学到东西,浪费了时间,又会或多或少给上课教师带去负面心理,甚至影响情绪,不利于其开展教学。毫无疑问,这是对上课教师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听课教师没有礼貌,自身修养缺失的表现。诚然,上课教师的教学也许不精彩,味同嚼蜡。其实,换个角度而言,上课教师的教学失败,这不正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细细琢磨的问题吗?这时,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症结何在,该如何解决,如果自己上又该怎么避免等等。

笔者以为,观摩一节课,只要认真听并深入思考,借鉴亮点,不足引以为戒,就会获益良多,有不虚此行之感。在课堂上,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察视点,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对象,有效性如何;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是否凸显主体性;学习内容是否链接学生的生活,教师对素材的加工处理是否到位;评价是否做到了多元化,过程化;课堂氛围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试想,当你投入其中,你还会心不在焉吗?

三忌:听课后一走了之

反观日常听课活动,笔者发现老师们有的是踩着铃声进课堂,甚至开课许久之后,才姗姗而来,而下课铃声一响,立马起身走人,似乎听课活动就大功告成,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殊不知,这样的听课大抵流于形式,效果难尽如人意。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甚至多种思想。”思想只有在交流中碰撞,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进而激发更多的灵感,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听课之后,我们不能一走了之,而应主动跟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听课老师一起交流观课感受,针对印象深刻的某个教学环节,与大家商榷探讨,切磋教法。这样的互相交流,对于教者与听者是“双赢”,互惠互利,于上课教师而言,教后的交流有助于固化自身优点,改进不足,而对观课教师来说,交流会进一步深化观课感受,甚至碰撞出更多思考火花,拓展其思维深度与广度,使之成为一种经验。此外,课后要及时回忆补充,整理分析,梳理自己零碎的思考感受,使之系统化,更具条理性,结合课例,找寻教者教学安排、活动、教学智慧等背后的理论依据、思想观念;剖析其优劣得失成败,优者得者借鉴之,劣者败者避免之,再此基础上写出观课反思,提炼出一些共性,上升到理论,与同伴分享,甚至发表与全国同仁交流。

笔者,每听了一节课,都要选取某个印象深刻的环节,由此切入,结合教学实录写出自观课感受。近年来,笔者坚持听课、课后反思,至今在省级CN刊物发表教学反思50余篇,尝到了听课的甜头,在收获了思想的同时,也收获专业成长,无形中提升了教学水平。

听课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听课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听一节好课,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听一般的课,能发现问题,窥见自己的短处,使自己少走弯路。我们只有努力克服听课的弊端,带着思想,有备而来,有的放矢进课堂,认真倾听,深入思考,一边观摩一边琢磨,积极主动与老师们交流观课思考体会,并诉诸于笔端,与大家分享交流,听课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评论这张
 
阅读(223)|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