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文本解读,不应忽略言语表达  

2012-06-09 20:49:12|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文本解读,不应忽略言语表达 - 沧浪居士 - 沧浪居士

文本解读,不应忽略言语表达

四川宜宾:张道明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走进课堂之前必修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隐形”备课,它关涉到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法设计,以及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阅读课,还是“感悟内容情感”多,“领悟言语表达”少。细究原因,在于教者轻视甚至忽视文本解读,往往专注于文本讲了什么(表达内容),或追求在人文上深挖洞,或满足于紧张的故事情节,而忽视文本表达方式(如何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如语言特色、谋篇布局、句式标点、遣词炼字等方面的重视和挖掘,致使语文课缺乏语文味。这应当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潘新和先生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笔者以为,真正的语文课应致力于让学生“言”“意”兼得,在学习运用文本表达方式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能敏锐地捕捉到文本中的“语文味”,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其表达之妙,教学才有可能彰显出浓郁的语文味。

那么,对于一篇课文,我们如何从其表达本位上去关注之,解读之呢?笔者以《桥》(人教版五年级)为例,谈谈教师如何从言语表达上去把握文本“秘妙”。

笔者注意到,很多教师教学《桥》一文时,在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等人文精神上,深度挖掘,拓展延伸,把一篇构思精巧的小小说,上成了思想教育课,而作为“小小说”这种体裁本身的特点:构思精巧、短句标点、比喻拟人等“语文味”却被忽略了。

构思新颖,前后照应,巧设悬念,是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每句话单独成段,且语言洗练。这样的结尾,与前文的老汉对小伙子的“倒是无情却有情”,给读者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受到强烈震撼,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为之动容。一位教师在教学结尾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伴随歌曲《为了谁》,课件播放抗震救灾的画面)师语气缓慢凝重地边叙述,边依次擦去板书“山洪”“老汉”“小伙子”后,问学生:河上那座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把它擦去呢?学生含泪回答:不要,因为桥虽毁了,可是它救了全村的百姓,人们永远会记住它。学生齐读课题,升华“桥”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回归课题,理解“桥”的含义,使其心灵和情感受到强烈震撼,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领会这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巧设悬念的布局之妙。

句式简短,语言简练,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些简短的句、段,烘托出了当时雨之大,洪水之猛,情况之急,人们处境之危险,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像泼。像倒。”如是引导:学生找出短促的句子,读后说有何感觉,师指导学生朗读,语调由开始的平缓,变为有力、加重,最后到短促有气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到雨之大、猛、急,为塑造人物形象做了巧妙的渲染铺垫。

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与对比的运用,增强了表现力,是文本又一特色。如“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等句,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位教师教学时,巧妙地采用了“两组词语相互对比”的阅读策略,将村民的表现概括为“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这样一组词,而把老汉的表现则锁定为“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这样一组词;然后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说说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学生在对比思考中,自己发现了“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而其镇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作铺垫”这一表达特点的。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出示“跳舞、笑声、舔、爬”等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表达特色,即用美好的词语来写洪魔的恐怖,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洪水的恐怖!如此教学将抽象的语文知识极为巧妙熨帖地渗透融入到情境和文字的感情朗读上,使学生借此扎实地领会了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秘妙”。

上述内容都需要教师认真细品,继而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想象中体悟语言文字表达之妙,透过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触摸文本主旨,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这个过程,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把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技巧,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实践证明,教师惟有紧扣文本表达特色,牢牢抓住语言文字之“藤”,才能摸到语文本质的“瓜”,把学生从繁琐的内容分析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着眼于文本的描写手段、组材方式、炼字用句、谋篇布局、表达效果等方面去开展读、说、议、写活动,品味揣摩文本“秘妙”,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意图,对于增强学生的言语实践,提高其言语表达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发表于2012年5期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

文本解读,不应忽略言语表达 - 沧浪居士 - 沧浪居士

  评论这张
 
阅读(705)| 评论(1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