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文具盒风波  

2013-11-07 20:15:29|  分类: 教育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文具盒风波 - 沧浪居士 - 张道明的教育博客

 

四川屏山: 张道明

       上完第二节课,刚走出一年级教室,迎面走来了班上小良的妈妈。未等我说话,小良的妈妈先开口了:“张老师下课了,朱学良说他的文具盒被老师……。”她话音未落,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前两天课堂上的一幕浮现脑海。

        那节课,我正在黑板上讲生字,抬眼望去,见小良正在玩弄一个文具盒,心里蓦地升起一股无名怒火,径直走过去,夺过文具盒放在窗台外边,心里想着暂时惩罚他一下,下课还他文具盒罢了。没想到,待学生做完眼保健操后,我就回办公室了。下午的第一节课,小良满脸委屈地走到面前,说:“老师,我的文具盒不见了。那个文具盒是我的姨妈奖励我的。”我心里没好气地想:不见了就不见了呗。谁叫你上课玩呢?最近,为了整顿班上纪律,我刚宣布了一道“圣旨”:上课玩东西,当场销毁。昨天,有好几个学生的玩具被我摔得粉身碎骨了。这招真有效,上课纪律明显好转了。

      “我害怕他说谎……老师就是要管严点,我们家长不会护短。”小良妈妈的话,把我拉回到了现实中。家长虽没有“兴师问罪”之意,我心里却忐忑不安,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我如实向其说了当时的情况。不管小良上课做了什么,我把他的文具盒放在窗台上,如今文具盒丢了,我自然难辞其咎。事情发生两天了,能否找回文具盒是一个未知数,先稳住家长吧。“我在班上清理一下,把文具盒找回来吧。”情急之下,我向家长承诺。望着家长远去的背影,我禁不住懊悔起来,自己处置不当才惹出这么多麻烦。哎,当初要是不拿他文具盒出气,该多好啊!怎样才能找到那个文具盒呢?实在找不到,自己买一个来赔小良吧!都怪自己当时处理欠妥。

        接下来,我开始了侦破工作。班上学生嫌疑最大,先从班上查起吧。我问:“哪个小朋友捡到小良的文具盒了?”“我没有,我没有。”孩子们七嘴八舌,满脸无辜状。呵呵,小家伙们坦白倒是挺快的。失望之际,我突然想起,当时一群幼儿班的孩子不是从教室门前走过吗?莫非他们中有人“顺手牵羊”?

        我找到幼儿班的李老师,向她说明情况,希望她能帮我在班上问一问。李老师当即问了全班孩子,孩子们都说没有捡到。哎,找不到,自己认栽吧,买个文具盒来赔小良,算是花钱买教训吧。

        次日早读课,我正在教室领着学生读书。李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笑嘻嘻地从背后拿出一个文具盒递给我。我连声道谢,接过文具盒,走到小良面前,微笑着:“你的文具盒。”小良接过文具盒抚摸着,脸上泛起失而复得的笑意。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欣慰,夹杂着些许自责,我不但可以向小良及其家长有个交代了,而且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

        反观此事,解剖自己,我在课堂的处理确实不妥。小孩子爱玩乃天性使然。诚然,学生上课玩弄东西是一种错误行为,直接影响自己或同桌的学习,不利于养成一种集中精力做事的良好习惯。当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或搞小动作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可以作如是反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不能吸引学生,或者是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未贴近其最近发展区,抑或是教师一味的“灌”,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性,导致其成为课堂上的观众?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大多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着直接关系。

        再退一步讲,即便是学生个人主观原因而导致其上课搞小动作或者玩东西,教师也大可不必用摔东西的方式来处罚之。因为这种近乎恐怖残忍的处罚,会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会使其心生怨恨,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给全班孩子一种误导——用暴力处理问题。倘若我们换一种方式,也许效果会截然不同。比如,教师可以用眼神来提醒学生,或者用语言来委婉提醒“老师最喜欢认真听讲的同学啦!”,或者走过去在其课桌上轻敲几下。这样的提示无疑如和风细雨,易为学生接受,且不会中断讲课,无疑是有效之举。

        卢梭告诫我们:教师不要在教育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充当引诱的魔鬼。感谢那个文具盒再次提醒我:教师在对学生做出某个处理或言行时,需三思而行,思量自己言行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因为我们面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在不经意中雕刻着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此文发表于2013年12期《江西教育》 )

  评论这张
 
阅读(239)|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