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教学不能“削足适履”  

2013-12-12 19:20:28|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文地址:2013年12月12日《教育导报》

教学不能“削足适履” - 沧浪居士 - 张道明的教育博客

四川屏山:张道明

 

最近,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举办课本剧表演。笔者所在的学校作为城区小学,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学校选取了五年级上册课文《半截蜡烛》来表演。该话剧讲述了二战期间,法国小镇伯诺徳夫人和两个孩子——杰奎琳、杰克与三个德军巧妙周旋,用智慧保护情报的故事。

城区学校女教师居多,伯诺徳夫人与女儿两个角色容易找到教师来扮演,而教语文的男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在确定人选时犯难了,最后敲定一个语文教师、两个数学老师、一个体育老师扮演德军和杰克。

排练中,大家都发现了问题,由于学科专业素养的差别,非语文教师缺乏对语言文字特有的敏感,男老师在文本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上失之偏颇,表演起来很难进入情境和角色。为什么不根据学校教师的特色风格个性来选择剧本,而一定要剧本来选老师呢?学校女教师人才济济,可不可以选择一个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剧本来表演呢?

笔者由此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常常陷入这样的泥淖:用教学内容去选择学生,而并非根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及知识能力储备来选择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稍微留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平时教学中,老师们为了上好没每一节课,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解读教材文本,观摩名师教学录像,精心设计教法,制作精美课件,全副武装后,走进课堂,使出浑身解数引导,苦心孤诣地点拨,结果学生却听得如坠云雾,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思维开花的声音,看不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拔节点。

问题出在哪里?细细一想,在于从教材解读到教学设计以及上课,我们的关注点落在文本和教学,换言之,自始至终一切活动均围绕教师打转转 ,而唯独忽略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学生,当教师眼里没有学生,只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时,无论教师如何投入, 怎样煽情,教师也终究免不了成为独舞者,学生则沦为看客,这是我们教师没有想到的,也是不愿看到的。

笔者以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基于学生的角度而定,主要体现在解读文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课堂上都要考虑并关注“学情”。

解读文本时,我们除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找到语文教学价值,挖掘文本中的朗读训练点,言语表达训练点,写话练笔点之外,还可以想一想:学生喜欢文本的什么,对其中哪个内容可能感兴趣,哪一点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

制定教学内容时,我们要想一想文本中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懂了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自己解决的,哪些内容学生有困难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才能明白领悟,哪些内容即便是教师教了,学生也听不懂。这样一番思考后,确定教学内容时就会有的放矢,学生自己学得懂的就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教,只抓文本最大的语文教学价值且教师教了学生能懂的内容。

思考教学策略时,要考虑导入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否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用语学生是否听得懂 ,评价语能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练笔的切入点是否适当,等等,都是值得我们细细思考的。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而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心不在焉时要及时调整教学,学生思维陷入泥潭时相机点拨,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偏离文本主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错误,回归文本主题。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整个教学过程颇为完美,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看起来很不错。但是,坐在最后一排边上的三个学生一直在搞小动作,而上课的老师到下课都没有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样的课上得再精彩,也只是教师的自我陶醉罢了。无论教师怎么上课,始终应该围绕学生开展,才有可能有效。

        如果说学生是足,教学的每个环节是鞋,不应该是用鞋子去选择脚,而是根据脚来选择适合的鞋。一言以蔽之,教学不能削足适履,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紧紧围绕学生进行,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着力于学生言语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服务。 

教学不能“削足适履” - 沧浪居士 - 张道明的教育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263)|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