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导入要贴近学生的心灵  

2013-02-08 23:58:34|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13年2月2日《教育导报》

 

导入要贴近学生的心灵 - 沧浪居士 - 张道明的教育博客

 
张道明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是《静夜思》。师生问候之后,教师深情款款地朗诵着:“在远古的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叫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李白却无法回家与亲人分享这人间最温馨的时刻,他离家在外,看到这圆圆的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亲人深深的思念中写下这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后,开始教学生字。

我观察到很多学生却在东张西望,甚至是窃笑,学生心思根本没在教师的朗读上。教师如此投入地叙述,学生听得如坠云雾,为何不懂老师的一片深情呢?细究原因,在于教者心中只有“文本”和“自己”,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忘记了教学是教学生如何学。当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时,学生容易沦为观众和看客,教学则演变为走教案,课堂就成了教师独白的舞台。教师为何要这样导入呢?一种可能,认为诗歌情感丰富,想用深情的叙述营造美好的意境,以此打动学生,把他们带入《静夜思》。事实上,这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然而,因为教师没有站在学生角度来设计教学,进行导入。教师抒情叙述“好声音”因为学生听不懂,而成了“曲高和寡”。试想,才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学生,因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自身阅历所限,怎能听得懂教师的心声,明白其一片柔情蜜语呢?

此教学环节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一定要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对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时,预设的教学策略才能基于学生现实,而不考虑学情的教学容易让教师陷入独唱的尴尬之境。教学原本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且前者为后者服务的,这是教学铁律。因此,每一位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策略时,要多从学生角度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远吗?这样的导入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的评价是否能起到“引而不发”让学生自悟得之,自求而通?教师的话学生能否听得明白?只有当教师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时,教学才会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静夜思》之前,编者安排了三首古诗《一去二三里》《咏鹅》《画》。因此,教学《静夜思》,我们不妨这样导入:小朋友们,学过哪些古诗啊?我们一起来背诵背诵。之后话锋一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破题。想读好古诗,我们先要认识古诗中的生字宝宝,顺势进入识字教学。

如此导入的好处在于,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提取回忆过渡到相关的新知学习,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新授的内容进行了勾连,打通了新旧之间联系路径。这样的导入,可谓简洁高效,在两三分钟内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新课之中,值得学习借鉴。

 

  评论这张
 
阅读(241)|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