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  

2013-05-06 22:26:24|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文地址:2013年5月7日《教育导报》

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 - 沧浪居士 - 张道明的教育博客

 

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

刘先信  张道明

阅读教学低效为人诟病已久,细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什么”,导致教学内容繁琐甚至偏离。笔者以为,阅读教学高效的前提是教师走进文本,亲近学生,成为二者的知音。

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此话道出了教师正确解读教材,定准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通过多种形式细读文本,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教材的精神,充分与作者、编者对话,走进作者和编者的心灵,挖掘其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据此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有位教师执教《伯牙绝弦》时,把其语文核心价值定位在“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上,而编者安排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提醒与担当,显然教者对文本语文价值的定位正暗合了编者的意图。此与教者潜入文本,沉入词语,反复玩味,写就7000余字的细读感悟不无关系。王荣生先生曾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被称为“定篇”的文本,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而《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这位教师以知音文化作为主线,串起四个环节——纵情吟诵识知音、高山流水明知音、破琴绝弦祭知音、千古传唱怀知音,此课结构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一波三折、风生水起,演绎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知音文化,让学生感受沉醉于千古知音文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位教师深谙文本解读之道,真正成为了文本的“知音”,为自己成功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师要做学生的知音

倘若语文教师仅仅做文本的“知音”还远远不够,因为教师的专业性,不仅反映在文本解读上,更体现在学情理解和把握上。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知音”,走进课堂之前,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其“三维目标”和谐发展。事实上,倘若教师对学生、学情、学力没有细致入微、全面周详的体认与把握,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

有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静夜思》,学生诵读之后,教者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乡愁。试想,六七岁的孩子能明白乡愁的滋味吗?又如,第二册《春晓》,教师让一年级学生在诵读之中感受诗的节奏感、韵律美,将本诗定调于快乐与活泼之中进行教学,教师教起来显得轻松,学生学起来觉得愉快,只要学生能够诵读与默写本诗,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倘若课堂上硬要去刻意挖掘和品味“花落知多少”句中的感伤青春流逝、韶华不再的另一番滋味,学生肯定会听得云遮雾绕,不知所云了。

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思考。譬如,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文中哪些字词学生可能会不解或误解;新课导入能否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起到激趣作用;教学是否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教师真正成了学生的“知音”,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洞察学情、把握学情,相机点拨,顺学而导,学生才能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 - 沧浪居士 - 张道明的教育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249)|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