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一堂没上完的公开课  

2015-12-19 18:39:12|  分类: 习作教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文地址:2015年12月19日《教育导报》

一堂没上完的公开课 - 沧浪居士草根教师 - 四川宜宾张道明

 一堂没上完的公开课

四川宜宾:张道明

        前不久,笔者在片区上了一节作文教学公开课。上课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当天早上9点,我满怀信心地走进六(1)班教室,学生们早已做好了准备,但是略显紧张。我冲着孩子们微笑着,希望能给他们信心。

       上课伊始,我以字谜引入“做”“游”二字,再详解繁体的“戏”字后,顺势切入:“这节课,我们做游戏——比手劲。”话毕,学生们兴奋不已。我简介游戏规则,引导学生分5步,边做游戏,边观察对方的衣着表情、动作,观察比赛环境,感觉对方的手感以及心理活动,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当学生尚沉浸在激烈紧张的比赛中,我问:“课堂上比手劲好玩吗?如何留住这快乐时光?”并趁机出示一本“书”——《留住快乐的时光》封面,激将道:“书里面有你们每个同学的作文,记载了刚才比手劲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待我拿掉封面,里面是一张张白纸,学生惊讶。我笑着说:“这本书将收集你们的习作。20年后你们的孩子在这读书,我会把文章念给他们听,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愿意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我接着提示道:“请把你在游戏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下来吧!”学生欣然参与,认真构思,动笔习作。我则一遍巡视,一遍相机点拨,几分钟后,下课铃声响起。

        课后,孩子们甚为兴奋地簇拥着我,叽叽喳喳地说着。有的说,这节课过得真快啊;有的说,老师,再给我们上一节吧;有的说,上作文课真好玩。……听着孩子们的话语,我心里颇感欣慰。我更希望听到来自听课教师的“声音”。

        开始评课了,作为授课者,我先谈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并真诚地希望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邓老师第一个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习作兴趣。观察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让学生感受游戏过程,有话可写。学生在每次做动作后,教者可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观察所得之后再动笔,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再来40分钟,教者指导学生完善习作,这堂课会更完美。”“教者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学生在亲自做过后,印象深刻。听了这节课,我才知道作文教学原来可以这样教,可以这样生动有趣!”喻老师说。接着,牟老师说:“能结合学生平时生活积累素材,这一点较好。比手劲时,可否请两个学生到讲台上比,让其他学生观察?”……

        大家的发言带给我颇多思考启发。当下,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笔者以为,破解习作教学的瓶颈之关键,在于让学生有兴趣,喜欢习作,并不断感受成功。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作文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笔者深以为然,当学生觉得习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习作时,还会怕吗?上海文学院李白坚教授的游戏习作教学给我们颇多启示:把游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习作之趣,使其克服畏难情绪,感觉习作是一件好玩的事,喜欢习作,从而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节课,我模仿李白坚教授的《比手劲》教学案例,以课堂游戏活动为平台,通过教师的“行为教学”,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眼耳口鼻手心”观察生活的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手劲”的过程,并写清楚、写具体。课后,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来看,大部分学生有话可写,且把“比手劲”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游戏无比喜欢之情。这节课,只完成了激趣、积累素材,解决了写什么,但缺失了指导写和修改的过程,导致一些学生习作不具体,用语尚不规范,细节刻画欠生动。倘若再用一节课,指导学生一边习作,一边修改,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公开课早已尘埃落定,但我对习作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并未停止。这次经历让我悟到:学习名师,不能简单模仿,而应揣摩其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思想,悟其神,结合自身学生实际,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此乃学习名师之道。这节公开课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促使我在习作教学之路上积极探索,引领学生将“游戏习作”进行下去。

(注:本文是2009年在一所村小执教的公开课,当时记载了,今天重新修改润色,得以发表在12月19日《教育导报》。感谢周编厚爱,一直关注、鼓励我!)

一堂没上完的公开课 - 沧浪居士草根教师 - 四川宜宾张道明
  评论这张
 
阅读(18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