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四川宜宾张道明

书香润泽生命,写作安顿灵魂!

 
 
 

日志

 
 
关于我

《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武侯教育研究》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江西教育》《山东教育》《河南教育》《辽宁教育》《教育科学论坛》《青年教师》《云南教育》《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40多万字,学生习作50余篇发表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10余种期刊。

校本教研要打好“三张牌”  

2017-01-18 11:55:39|  分类: 教育管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文地址:2017年1月18日《中国教育报》
校本教研要打好“三张牌” - 沧浪居士草根教师 - 四川宜宾张道明

校本教研要打好“三张牌”

四川宜宾:张道明

时下,校本教研受到一些学校的青睐与追捧,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某些校本教研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当前的校本教研尚有很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

    打好主题内容牌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找准相关的研讨主题。研讨内容应当从教师的自身问题出发,不能另起炉灶,离题太远;或者坐等上级行政部门和师训中心的命题作文。换言之,校本教研主题内容应具有现实针对性,围绕本校教师遇到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只有当校本教研真正能够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真正解决了当前困扰学校、教师的问题时,才有生命力。如果教研主题内容脱离学校与教师实际,与老师们当前遭遇的教育问题和教学困扰缺少关联,大家只是迫于行政命令去研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确定主题内容是校本教研成败的关键所在。学校要了解本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难题,有哪些困惑,迫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从中挑选重要的择定一两个主题作为校本教研内容。试想,当校本教研真正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师的工作更省力、更有效,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地参与研究,而不是迫于外界压力走过场,效果自不待言。

    打好方法策略牌

    有了好的研讨内容,还需要科学的教研策略、方法或者路径。以课例为载体是当前不少校本教研的常规做法。很多学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主要讨论公开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上课教师独立磨课后,未与年级组教师交流,也没有得教科室负责人的指导。这样孤军奋战的缺陷是: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自己的思路,没有借鉴、参考、融合同伴的思想和智慧,难免失之于粗糙。还有部分教师,观课前没有备课,不了解教学内容,自然不能融入课堂,更缺乏深刻的思考,效果不好;也有的教师不参与评课或者不能有效评课,与他人思想没有碰撞,观点没有交锋,对执教者缺乏反馈。上课教师没有回顾反观自身教学,反思得失,总结优劣;观课教师不用文字梳理教学思考,以备日后教学借鉴参考之需,这样的教研活动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

校本教研之前应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教研方法。以课例研究为例,建议教师不妨注意下面程序:独立备课——提交年级组集体备课修改——教科室指导,反馈修改后定稿;听课老师课前了解教学内容——科学地观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培训,让大家了解掌握备课、集体备课、观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打好分享成果牌

    教师若能体验到教研乐趣,自然会提升教研动力。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发布教研成果提供多元化的平台,让其获得成功体验,收获教研乐趣。

学校要多元化看待教研成果,只要跟教育教学有关的图像、视频、多媒体、文字都可以看作教研成果。鼓励教师把上述内容发在学校QQ群、网站,甚至投稿到县、市、省报刊杂志(或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同行观摩、学习、交流、讨论,以扩大交流范围。同时,学校可定期组织教研成果发布会,分享教师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期末除了评选最佳公开课奖之外,还可以评选最佳教育叙事奖、最佳教学反思奖、最佳教育随笔奖,等等。通过活动,让教研工作出色者崭露头角。教师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受到同伴的赞赏,得到同仁的支持或者专家的指导,受到编辑的青睐,自然能充分享受到教研的乐趣,继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爱上教研,多出成果。

总之,只有切实解决好教师当前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师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品尝到教研的甜头,体味成功的喜悦,校本教研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道明,单位:四川省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校本教研要打好“三张牌” - 沧浪居士草根教师 - 四川宜宾张道明
  评论这张
 
阅读(28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